文章目录:
正文:

在新疆广袤的草原上,土拨鼠(学名:旱獭)以其独特的生态地位和复杂的生命习性,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看似萌态可掬的啮齿类动物,实则扮演着鼠疫菌自然宿主的角色,为人类的健康安全埋下了潜在的风险。当我们惊叹于它们在镜头下的可爱瞬间时,是否想过,这些网络“顶流”背后所隐藏的生态与健康信息?新疆土拨鼠究竟是什么类?它们在新疆的分布情况如何?我们又该如何与这些“萌兽”相处,既保护它们,也保障自身的安全?
土拨鼠,作为松鼠科旱獭属的大型啮齿动物,不仅是新疆,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野生动物。它们体型粗大肥壮,颈粗吻阔,四肢粗短,利爪坚硬且前爪发达,两眼为圆形,骨脊高起,身体各部肌腱发达有力。体毛短而粗,被毛多为棕、黄、灰色,适于掘土生活。作为陆生和穴居的草食性、冬眠性野生动物,土拨鼠多在晴天、午前活动,阴天或雨天气候变化时很少外出。它们主要以草类的叶、茎、根及种子等为食,栖息于平原、山地的各种草原和高山草甸。
土拨鼠的家族生活极具特色,它们营家族性的同居生活,通常一个家族占据由各种类型的洞穴组成的洞群,称为家族洞群。由邻近数个家族共同组成一个群聚,家族之间的个体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一个群聚中的个体活动小区及取食领地,可以互相重叠,个体之间的接触是相当频繁与密切的。土拨鼠的洞穴结构极为复杂,就像一个地下宫殿,工程十分浩大,需要搬出数量惊人的土石,洞深可达数米之长,洞道的分支也较多,总长度可以达到十多米。在洞道的深处还有一个椭圆形的巢室,巢室内铺垫着干草,而且要定期清理、更换和变动位置,一般都有好几个出入的洞口,洞口十分光滑,并有一股特殊的骚味,常招引很多蝇类和其他昆虫营集,附近还常常设有厕所,其中往往堆积着大量的粪便。冬眠的时候在洞中存有大量食物并铺有干草,里面用干草、湿泥和粪便等将洞口堵住。
新疆旱獭家族庞大,分布广泛的灰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各占一方。这些草原“顶流”看似可爱,实际却是鼠疫菌的自然宿主之一。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省份分布着广泛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旱獭(土拨鼠)就是鼠疫耶尔森菌自然宿主。土拨鼠的分布范围不仅限于中国,前苏联、蒙古国也有其身影。在新疆,土拨鼠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内蒙古东部草原和大兴安岭西坡等地。喜马拉雅土拨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山区,而长尾土拨鼠则仅见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以西的高山上。
土拨鼠的生态角色复杂而重要。作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它们通过掘土活动改良土壤,促进植被生长;同时,它们也是许多捕食者和食草动物的食物来源。作为鼠疫菌的自然宿主,土拨鼠也成为了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当人接触染疫旱獭时,病菌可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染疫旱獭体表的跳蚤可通过叮咬将鼠疫菌传播给人,因此,远离旱獭,至少保持3米距离,避免进入其洞穴50米半径区域,成为一项重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面对这些既是生态明星又是健康风险的动物,我们该如何自处?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发布健康提示:在景区遇到土拨鼠,再萌也不要与其亲密接触,避免在鼠洞附近逗留。专家提醒游客,进入景区务必遵守“三个绝不”原则:“绝不接触”:看到土拨鼠绝不触摸、不投喂、不合照,从源头躲开风险。“绝不处理”:看到死了的土拨鼠或其他动物,立即远离,千万别碰。“绝不携带”:不随便从景区带出动物的皮毛、骨头,哪怕看着好看,也别捡。在山区游玩时,应选择正规营地,帐篷做好防鼠措施;穿长袖长裤,喷洒驱虫剂防跳蚤叮咬;食物密封保存,垃圾及时清理;如果看到生病的或者死的土拨鼠和其他动物,可以马上向当地疾控中心电话报告。
这些措施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毕竟,维护生态平衡,就是维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土拨鼠全身均是宝:其肉可食;脂肪可入药,内可治咯血,外可治烧伤,还可加工制成高级化妆品,具有润肤、护肤作用。土拨鼠毛皮的皮质较好,坚实耐磨,土拨鼠绒毛的色染性能较佳,加工后的毛色光亮鲜艳,用以制成裘时,工艺价值很高。这些宝贵的资源并不能成为我们随意对待土拨鼠的理由。保护旱獭,亦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诗和远方。
新疆土拨鼠,这一生态与健康的双重面孔,提醒着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时,更要保持敬畏之心。它们不仅是草原上的精灵,也是鼠疫菌的自然宿主。因此,我们应当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行为,与这些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也更好地保护自己。
1. 新疆疾控:“五一”踏青 路遇旱獭莫靠近
2. 新疆一地疾控中心发布最新提示_搜狐网
3. 土拨鼠 - 搜狗百科
4. 健康中国:土拨鼠能传播鼠疫
5. 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