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正文:

狗与犬,这两个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常被视为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称呼。从《说文》中的“狗,叩也。叩气吠以守。”,到《尔雅·释兽》中的“未成豪狗。”,这些记载揭示了狗作为家畜的独特行为特征——通过吠叫来守护家园。而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狗字的使用相当普遍,如《韩非子·内储下》中的“燕人无惑帮浴狗矢”等记载,展现了狗在古代生活中的多样场景。犬字则产生于甲骨文或更早的年代,是一个泛称,不论犬只的大小、毛色或时代背景如何,均可称之为“犬”。而狗字的出现相对较晚,主要用于形容体型较小或小型犬类。在声誉方面,“犬”字往往带有中性色彩,而“狗”字则更多被赋予贬义含义,尽管也有少数情况下,“狗”字被用作褒义。
“獒”最早出现在金文中,与“敖”字通假,其代表字形为“敖”。在《史记·晋世家》中就有“先纵獒狗名敖”的记载,这证明了“敖”与“獒”字的通假关系。《说文》段注中提到,“獒”字的含义为“放浪”,因此被称作獒犬的动物往往具有放浪不拘的特性。《尔雅》和《广雅》等古籍中还提到,“敖”字有傲慢、妄为以及不听从、不顺从等含义,这表明凶猛的犬类同样可以被称为獒。马高犬俊美出众,人们称之为骜;蟹类中足部特别大的,则被称为螯;而体型庞大的龟则被称作鳌。在形容人的特质时,“俊健豪杰”被简称为提。据《博物志》记载,犬类中身高达到四尺的,便被称为獒;同样,《尔雅》中也提到,狗类中身高四尺的同样被冠以獒名。这表明,獒犬因其高大、凶猛的特性,被古代统治者用于护卫。獒犬的珍贵与罕见,在周朝时期,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便将其作为贡品献给周天子,这在《尚书·旅獒》中有所记载。
梗犬,英文为Terrier,起源于英伦三岛,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从其拉丁词根“Terra”(土地)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类犬种与挖洞的深厚渊源。这类犬种不仅精力充沛,更以活跃的个性和对主人的忠诚、亲善著称。在英伦三岛的古老土地上,众多梗犬品种得以培育,它们被赋予了控制并清除地上和地下老鼠、野兔、狐狸等任务。这类犬种一般体型小巧,动作灵敏,性格活泼,且富有表现力,兴奋度极高。它们的头颅平坦而略窄,逐渐向眼睛方向收窄,牙齿呈现剪状咬合。腰部肌肉发达,力量充沛,呈现出轻微的上拱姿态。而尾部则位置略高,能够愉快地举起,但不会卷曲。以猎狐梗为例,其名字便揭示了其专为猎捕狐狸而培育的特质。同样,如今广受欢迎的西高地白和约克夏,最初也是被用于捕捉老鼠的。
狗与犬,一个是泛称,一个是特指,两者在历史、范围和声誉上存在差异。獒和梗则因功能使用的不同,成为犬的另一种叫法。獒指的是凶猛善斗的大型犬类,如藏獒;梗则专指一些国外比较凶猛的狩猎犬,如猎狐梗、西高地白和约克夏等。这些犬种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作为护卫犬,有的作为狩猎犬,有的作为伴侣犬。它们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和历史渊源,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 《说文解字》
2. 《尔雅》
3. 《韩非子》
4. 《史记》
5. 《博物志》
6. 《春秋左传》
7. 《春秋公羊传》
8. 《尚书》
9. 《后汉书》
10. 《方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狗、犬、獒、梗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这些不同的称呼和分类,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犬这一物种的不同认知和情感联系,也展现了犬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多样发展和丰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