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猛犸公园共有80多座猛犸象雕塑,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猛犸象雕塑群,该地曾出土了我国已知猛犸象化石标本中最大的一具,因此扎赉诺尔被称为猛犸故乡。 刘兆明摄(人民视觉)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博物馆展出的完整猛犸象骨骼化石,该化石是1990年在墨西哥考古挖掘中发现的。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近日,哈佛大学科研团队宣布将利用基因技术复活猛犸象。这一大胆设想虽然在技术上仍有障碍,但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我国科学家表示,并不反对此类研究,但适者生存毕竟是物种进化规律,人类没必要执着于复活灭绝生物,而应将生物技术更多地投入到维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方面。
看过动画电影《冰河世纪》的观众估计会对萌萌的猛犸象印象深刻。猛犸是一种古脊椎动物,生活在约1万1千年前,最著名的种类是长毛猛犸象,属于冰河时代的典型标志物种,上一次冰河时代一度称霸亚洲和北美大陆。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在距今约4000年前销声匿迹。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说,如果他们的研究进展顺利,将来带有长毛猛犸象特征的亚洲象“混种”或许可以活生生地出现在世人面前。猛犸象真的能复活吗?其间有什么困难?该如何看待这种复活已灭绝古生物的行为?
靠谱么?
提炼活细胞,将猛犸象基因编入亚洲象基因组的设想成立
猛犸象多生活在寒带冰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成年的猛犸象高约5米,宽约3米,体重约10吨,比现在的大象大两倍左右,披着长毛,一对长而粗壮的象牙向上向后弯曲并旋卷。
2013年,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冰层中发现了一具保存相对完好的雌性猛犸象遗骸。从那时起就一直有科学家希望从中提取DNA,通过基因技术让它复活。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一个团队正尝试利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将从长毛猛犸象残骸上获取的基因拼接到亚洲象的DNA上,从而培育出杂交胚胎。若培育成功,科学家们将向世人展示包括小耳朵、拥有皮下脂肪、长毛、耐冷等猛犸象体征的新型大象。
“社会普遍关注和学界讨论较多的猛犸象复活问题,同此前讨论过的恐龙复活一样,都需要一个前提条件——提取活细胞,有了活细胞才可能进行后续操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伟表示,“针对在西伯利亚发现的雌性猛犸象遗骸,提取其活细胞的设想是可以成立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邓涛也认为,以现在的生物技术,复活猛犸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困难么?
不论是克隆还是四倍体补偿技术,都面临一定挑战
一般认为,猛犸象和如今仍存活的亚洲象都有共同祖先,可能通过亚洲象实现猛犸象的克隆。但这种克隆技术除了需要DNA,还要有细胞核。遗憾的是,因为猛犸象遗骸历经数千年,细胞核早已受损。因此严格地说,复活的并不是完整的猛犸象个体,而只是其基因中包含的某些性状。据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徐讯介绍,让猛犸象复活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步,复活猛犸象细胞;第二步,恢复细胞的全功能性并形成胚胎细胞;第三步,找到代孕母体孕育生产出个体。
目前科学家已经实现了前两步,但第三步代孕则困难重重。猛犸象即便和近亲亚洲象基因组差异仍有4.7%,因此对于移植胚胎,母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很可能导致代孕流产。
如果真要复活某种灭绝的哺乳动物,都绕不开两种能在哺乳动物中实现的无性繁殖技术:克隆技术和基于干细胞的四倍体补偿技术。李伟介绍道,以克隆技术为例,就是将体细胞核放入一个卵母细胞里,然后把重构胚胎放进母体后发育成完整个体。这种技术面对两个挑战:第一是异种卵母细胞进行克隆很难支持这个物种的细胞发育成一个胚胎;第二是异种移植问题,即将猛犸象的克隆胚胎移植到与猛犸象亲缘关系比较近的物种中,比如亚洲象,很可能因为遇到免疫排斥而导致克隆胚胎不能在亚洲象体内发育。
值得么?
生物技术更该用来维护生物多样性,而非执着于复活灭绝物种
尝试以基因等特殊形式复活古代动物的做法并不新鲜,早年就有人宣称要从事该方面的研究,但在学界一直颇具争议。人类是否值得复活猛犸象这种4000年前就已经灭绝的物种?
“类似猛犸象等古生物物种的消失是生物进化的自然过程,是正常的生物更替。”邓涛表示,在生命演化历史中,随着全球气候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有物种灭亡,也有新物种诞生。猛犸象是存活于冰河时代的万千物种之一,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不适者不能生存,从地球上消失是很正常的现象,人类并没有必要执着复活已经灭绝的古代生物。“即便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复活了猛犸象,现在的气候、生态环境已经完全不适合它的生存。”邓涛补充道。
针对一些认为复活猛犸象等灭绝动物可能会填补生态系统中的某些空白的说法,邓涛认为根本不能成立,“虽然猛犸象在冰河世纪曾在西伯利亚大草原生态系统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这个生态系统已经改变。为了让复活的猛犸象存活,人类可能还需要改变现有的环境或人为地创建一个环境,这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成本。”
“我并不是反对科学界从事复活已经灭绝古生物的研究,也不否定他们的工作。这些努力只能从侧面验证利用基因技术复原一部分生物特征是可行的,但其中涉及诸多如伦理、生态等问题。”邓涛说。不同的生态环境是由适合它特点的生物物种组成的,即便未来古生物复活技术成熟,也需慎用。假设一种已经灭亡而且繁殖能力很强的鼠类复活,对现有的生态来说是一个外来物种入侵的灾难性事件。
邓涛还表示,虽然物种灭亡是生物进化的必然规律,但不少物种的消失越来越多地与人类活动相关,近些年物种的消失速度也有加快的趋势。人类有必要采用技术手段,维护生物多样性,挽救濒危物种,这方面的工作才更重要。
(综合人民报记者喻思娈、赵婀娜及新华社报道)
[责任编辑:肖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