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龟养护之蠵龟
蠵龟
蠵龟(拉丁名:Caretta caretta)
别名:红海龟、赤蠵龟、灵龟。
分类地位:海龟科、蠵龟属。
分布:主要栖息于温水海域,如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在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也见于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甚至黄浦江内。
鉴赏要点:背甲棕色,有深绛色斑点或条纹,头顶部绛红色,具有对称的大鳞片,上、下喙呈钩状,四肢呈桨形,尾巴较短,利于游泳。
生活习性:喜欢栖息在岩石海岸区域。
生长温度:4℃左右,能长时间耐寒。
栖息性:水陆两栖龟。
食性:杂食性,摄食海绵、海藻、乌贼、螃蟹、贝类。
个体大小:成体可达200千克,背甲长120厘米。
雌雄鉴别:雄龟的尾巴较长,而雌龟尾巴则较短,不超出背甲。
繁殖特点:每年5-7月为繁殖期,可以在温带沙滩上产卵,在岩礁间休息2—3周后,还可以再产一次卵。每次产卵60~200枚,孵化期为60天左右。
混养与否:可以混养。
饲养难易度:较难。
特殊要求:要保持海水内各种无机盐的比例。
蠵龟幼仔被放归大海
绿蠵龟的生长环境
绿蠵龟
绿蠵龟的成龟因体型硕大、背及腹甲坚硬且游泳速度迅速,因此,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主要的天敌。虽然曾经有成龟失去一只鳍状肢或是鳍肢的末端有被噬咬的伤痕,但这种类似被鲨鱼或其他凶猛的动物如鳄鱼等攻击的状况并不多见。但小绿蠵龟的天敌却是非常多,在陆地有各种沙滩上的动物,如:家畜、沙蟹、浣熊、红蚂蚁、蛇、猛禽等都会对小龟进行攻击,在海中则有各种肉食性的 鱼类如:鲨鱼、旗鱼等。由于缺乏足够的防御的能力、小海龟的背壳还不够坚硬、跑(游)的又不够快,因此很容易成为这些天敌的美食,小绿蠵龟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很高,研究资料估计,小于千分之一的小绿蠵龟能够长大为成龟。
绿蠵龟在水温达25℃时,才会上岸产卵。因此,在台湾,每年的3、4月时绿蠵龟会洄游到产卵地附近进行交配,在端午节前後,也就是国历5、6月时,绿蠵龟开始上岸产卵,直到7、8月上岸产卵量达到高峰。绿蠵龟习性非常温和,即不攻击人、也无牙伤人,相反的,绿蠵龟都在在无人、无光时才上岸产卵。上岸的绿蠵龟会爬至草堆中挖个大洞,将身体隐入洞中,让天敌不易发。之後,绿蠵龟必须花上2小时,以後鳍挖出产卵洞,再花莫约15分钟产出百来个卵,此时产卵的母龟会呈现半昏迷状态。产完卵後,会以後鳍播沙将产卵洞盖起,再继续以前鳍将播土覆盖整个大洞。根据台湾绿蠵龟的研究,平均每一只龟可以产出3到5窝卵。
沙中的卵大约过50年後会孵出小龟,小龟孵化前,上覆的沙土会产生洞状下陷,表示不久後绿蠵龟就会孵化。绿蠵龟都在清晨三四点时爬出,绿蠵龟的孵化率约为6成,孵出的稚龟成堆往向外跑,颇为壮观。刚孵出的绿蠵龟,背皮还未硬化,从沙滩到下海的6、7天内,会有许多动物吃它,全球只有一种鸟 类以龟为食,在台湾并没有这种鸟。在台湾,幼龟的天敌主要是臭青公蛇、赤背松柏根蛇、沙蟹。下海後,小龟还要躲避肉食鱼类的掠食。绿蠵龟需要花25年以上才能发育成熟,成熟後的成龟会再回游至出生地附近产卵。然而,海龟的存活率很低,每孵化的1000只稚龟中,只有一只能成熟。
在人为干扰方面,产卵栖地的破坏包括骚扰产卵母龟、不当挖掘龟卵、捕捉小海龟及不当的建设开发、挖取沙滩沙石移作他用、岸上灯光设置。骚扰产卵母绿蠵龟包括刻意的捕抓与无意的探访干扰,尤其以不知情游客的沙滩活动居多,因此海龟生态教育与生态旅游对保育绿蠵龟非常重要。过多的干扰会使母龟无法产卵,并可能永远放弃该产卵栖地;而不当挖掘龟卵、捕捉小绿蠵龟更是直接减少新生小龟数量,以上三因素都会使产卵栖地的绿蠵龟族群数量减少。
不当的建设开发、挖取沙滩沙石移作他用会使得沙滩变成砾滩,甚至消失。如此一来,母龟不但无处产卵,小海龟脱壳出后也会因爬不过砾石而晒死沙滩上。另外,岸上灯光设置,沙滩附近的路灯及或建筑物所发出的强光,会干扰凭借趋光性寻找海洋的稚龟,而找不到下海的路,过程中惨遭天敌的毒手或是曝尸道路上。
在海洋栖地的人为危害包括不当渔法造成海龟混获问题严重,使得每年死于误补的海龟不计其数,因此NOAA大力推广海龟脱逃器(Turtle_excluder_device),以减少海龟混获的数量。另外海洋的污染也会使得海龟感染疾病,残留的钓鱼线也可能缠绕海龟四肢或头颈造成海龟的断肢甚至死亡。以上这些人为的破坏,都严重降低海龟族群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