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护常识 > 观赏鸟养护
󰈎 󰇽

山雀的主要品种

时间:2014-12-04 出处:乐活宠物网

1、白脸山雀

白脸山雀,俗名仔仔黑、大山雀、仔伯、家qiao。为山雀科中体型最大的鸟类,背羽绿灰色,头黑且两侧白色,形成明显的白斑状,故名白脸山雀。腹面白色,正中则纵贯以黑色宽纹,加以前胸黑缘,故形成丁形的黑襟。大山雀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数量较大,多栖于山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间以及丘陵果园及耕作区等地,在庭园林间亦能见到,为留鸟。雏鸟离巢后常结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山雀混成数十只大群,秋冬季常迁飞到平原地带林区。常栖于树枝上发出“仔黑,仔黑,仔黑”或“仔仔黑,仔仔黑,仔仔黑黑黑”。

繁殖期为3~8月间,年繁殖两窝。一般营巢于4~5月。巢筑在树洞、石隙、墙洞中。距地面2~6米,利用苔藓、羽毛和兽毛、棉花、草茎、草根及树皮纤维。巢窝大小常随洞穴条件而变化。产卵6~13枚不等,卵色白并带有红褐色细斑,在钝端较密集。卵大小平均为17毫米×12.9毫米,卵重1.4克。产卵后约15日左右雏鸟孵出,育雏期14~16日。

大山雀喜吃果实及昆虫,大山雀消灭害虫的能力十分著称,在果园中能消灭一些对苹果、梨、桃等危害严重的害虫,例如青刺蛾、天牛幼虫、蝽象等害虫;在农田附近也食直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特别在林区,大山雀嗜食松毛虫,冬季能啄食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雏鸟的食物中主要为松毛虫。大山雀的嘴小巧而尖硬有力,冬季潜藏在树皮中的害虫也被啄出.一年四季,主要以害虫为食。

2、沼泽山雀

沼泽山雀(Paruspalustris)体型比大山雀略小,也是留居于我国各地的最常见的山雀,头顶黑色而不具白斑,背羽砂灰褐色,颏喉部具黑色,腹面无黑色宽纵纹,这些都是与大山雀明显的区别。生活习性、筑巢地点以及巢的结构均与大山雀相似,但分布范围略小,较常见于较高一点的山林地区。鸣声比大山雀弱细,但特别响亮清脆,好像是吹水哨的“伯儿、伯儿”声,常鸣“仔仔、黑黑、仔仔”。卵乳白色,具红棕色斑点。食性与大山雀基本相同。

沼泽山雀虽然名字中有沼泽二字但实际上并不栖息在沼泽中,他们常在针叶林阔叶领或针阔混交林中高大乔木的树冠活动,偶尔也到低矮的灌丛中觅食,在近水源的林区更易见到,这也许就是沼泽二字的来历。

3、黄腹山雀(点子)

黄腹山雀(学名:Parus venustulus)属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全长约10cm。是中国特有鸟类,属稀有鸟类,应注意保护。腹部黄色,体型较小且无大山雀及绿背山雀胸腹部的黑色纵纹。雄鸟头部及喉、胸黑色,头侧具大型白斑,枕部有一白色沾黄的块斑。背蓝灰色。飞羽暗褐色,翼上具两条白色沾黄的翅斑。尾羽和尾上覆羽黑色。体腹面黄色。雌鸟额、头顶、眼先和背灰绿色,喉、两颊及耳羽白色,下体淡黄沾绿色。栖息于海拔500~2000m的山地,常结群活动,于高大的针叶树和阔叶树上或穿梭于灌丛间,有时与大山雀混群,主要取食昆虫,也吃植物性食物。4月开始繁殖,在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具红色或褐色点斑。黄腹山雀在山雀家族中是少有的“夫妻”双栖双飞鸟,可以说是山雀中的爱情鸟。

国内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南部,天水,文县),陕西(秦岭),河南(伏牛山),山西(西南部),湖北,湖南,江苏(南京),上海,浙江(宁波),江西(九江),安徽(黄山),福建(邵武,福州),广东(北部及沿海),广西(柳州,红水河流域),四川,贵州,河北(兴隆),北京(西山)

4、煤山雀(贝子)

体小(11厘米),颈背部有白斑。头顶黑、喉及上胸黑,翼具两道白色翼斑。有的亚种具尖状的黑色冠羽。 与褐头山雀、沼泽山雀易混,区别在有两道翼斑,颈背有白斑及喉部黑色区块大。

5、西域山雀

体大(15厘米),头 黑,而具一半椭圆形颊块但在颈环处中断。有一道由喉至下体的黑色纵纹。背、翼灰色,有一道白翼斑。上背灰,腹部白略沾灰。

与大山雀的灰色亚种易混,但上体为较单纯灰色,头部颈侧环中断,且分布区不重叠。

6、大山雀(黑子)

体大(14厘米),头黑而具一半椭圆形颊块。有一道由喉至下体的黑色纵纹。翼有一道白翼斑。上背偏绿或黄。腹部白、灰、沾绿或黄等。

中国6个亚种,区别在腹部及上背颜色。雄鸟胸、腹部纵纹宽,雌窄,幼鸟减为胸兜。腹部黄色的亚种与绿背山雀易混,区别在翼上有一道白翼斑,且分布区不重叠。

7、绿背山雀

体略大(13厘米),头黑而具一半椭圆形颊块。有一道由喉至下体的黑色纵纹。翼有两道白翼斑。上背绿色,腹部鲜黄。雄鸟胸、腹部纵纹长至臀,雌鸟短至下腹。 与黄腹大山雀亚种区别在翼上有两道白翼斑,上背更绿。

8、黄颊山雀 (芙蓉贝)

体大(14厘米),黑色冠羽显著,颈侧黄,脸黄,贯眼纹自眼部向后延接黑色颈部。喉至下体有黑色纵纹。上体黑、背有白色点状纵纹,翼有两道 白点状翼斑。雌鸟体背较绿,喉灰、下体黄,无黑色纵纹。

9、台湾黄山雀

体小(13厘米),黑色冠羽长,颈侧白。下体自眼先至下体柠檬黄色。上体灰绿,大覆羽灰但无明显翼斑。雄:臀有黑斑。雌:无臀斑。幼:色浅,下体偏白。

10、冕雀

体极大(20厘米),具蓬松的 黄色长型冠羽。头部黑色、下体黄,上体黑、翅黑。雌鸟头部色淡为深橄榄色,上体沾橄榄色,翅黑。

11、黑冠山雀

体小(12厘米),黑色羽冠常竖起,颈侧白。头黑,脸具白颊块,上体、下体灰,无翼斑,臀棕色。

12、灰蓝山雀

体小(13厘米),嘴短,头白沾灰,具蓝灰领环并与贯眼纹相连。下体白,上体蓝灰,翅蓝具白色粗翼斑。腹部有黑块

13、杂色山雀

体小(12厘米),嘴粗圆,体色明显。额、眼先棕黄,颊斑浅棕。头顶黑、具细顶冠纹。喉黑,下体棕红。后颈棕,背灰。国内分布在辽宁、台湾,国外主要分布朝鲜、日本

14、黄眉林雀

体甚小(10厘米),外形似柳莺或啄花鸟。体羽大致橄榄色,羽冠短,狭窄的黄色眼圈,浅黄色短眉纹,示警时或兴奋时冠羽耸立、浅色眉纹显出;腿甚显粗壮。具淡色羽缘,形成翼带。腰与上体颜色一致,没有明显腰色。与火冠雀易混,区别在具冠羽而腰部无浅色反差。

生境: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山地,冬季可见于平原地区

国内分布:福建(崇安),四川(灌县,峨眉山,瓦山,二郎山,宝兴,甘洛,西昌),云南(贡山,泸水,丽江,澜沧),贵州(江口),西藏(错那,波密,墨脱)

国外分布: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

海拔下线:500

海拔上线:3000

15、火冠雀

体甚小(10厘米),尾甚短与翅等长,显怪异,外形似啄花鸟。上体大致橄榄色,额、喉棕红,眉纹及脸部鲜黄,喉、胸鲜黄,腹下淡白沾灰。腰黄色。雌鸟鲜黄色被暗黄橄榄色代替,下体灰。幼鸟下体白。 与黄眉林雀易混,区别在无冠羽,腰部黄[3] 色,头部、颈侧色较重(不是灰色)。

生境: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

国内分布:陕西(秦岭),四川,云南,西藏

国外分布: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

16、白眉山雀

体小(13厘米),头顶黑,眉纹白、显著。耳羽红褐,颈背灰,喉黑。上体褐、下体棕红。 与红腹山雀易混,区别在无白色脸颊。

生境:海拔3000-4000米左右的山坡灌丛间

国内分布:青海(大通,祁连,同仁,柴达木德令哈,达日,玉树,曲麻莱),甘肃(武威,兰州,天祝),四川(松潘,石渠,康定,理塘),西藏(拉萨,林周,昌都地区北部)

海拔下线:3000

海拔上线:4000

其它信息

命名人:Przevalski

命名年代: 1876

17、红腹山雀

体小(13厘米),头黑,具白色大颊斑。上体褐、下体棕红。

相关阅读
相关养护常识
相关训练技巧